在我国东北及周边地区,有一种特殊的天气系统常常“兴风作浪”——东北冷涡。这种盘踞在中高纬度上空的旋转冷气团,能引发暴雨、冰雹、强风以及极端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广且生命周期长达5至7天。如何实时“捕捉”它的动向、摸清它的“脾气”,一直是气象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5月13日,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与首都师范大学举行工作会谈,明确将共建智能算法与气象数值模拟创新联合实验室,持续推动气象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
为保障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顺利进行,中国气象局部署的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以下简称“风清”)、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以下简称“风雷”)和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预测系统(以下简称“风顺”)三大人工智能(简称AI)气象预报模型全面融入赛区保障体系,构建起0至60天无缝隙预报网络,以“国产AI气象大脑”为赛事保驾护航。
在今夏齐鲁大地的金色麦浪里,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山东省气象局2025年小麦精细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结果出炉——接受“全响应”精细气象服务的地块,较传统“常规响应”地块小麦亩均增产70.4斤,平均气象服务贡献率达9.1%。
6月27日,中国气象局印发《金融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全面提升气象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能力,加快打造金融气象服务典型场景,构建技术先进、布局科学、供需适配、运行高效的金融气象服务体系,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气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