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它的到来标志着自然界进入一个新的节律:昼夜温差显著加大,夜间近地面水汽遇冷凝结成白色的露珠,“白露” 之名便由此而来。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流传着一句古老的农谚:“白露花,不归家”。这句农谚源于当地农民世代积累的种植经验,主要针对棉花等作物而言。意思是说,如果棉花在白露节气前后才开花,所结棉铃往往无法正常成熟并顺利收获,即“不归家”(无法归仓)。传统认知认为,白露过后气温持续下降,光照和热量减弱,此时开花的棉花难以完成完整的生长周期,最终会导致减产。
然而,湖北省荆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的专家通过研究指出,棉花属于 “无限花序” 作物,其生长具有灵活性——只要光照、温度、水分等关键环境条件得到满足,棉花便能持续生长、不断开花结果。即使是在白露节气后几天开花,通常也能在50至70天后顺利吐絮(进入可收获状态)。
从气候规律来看,这段生长周期内一般不会遭遇初霜,因此完全能够正常成熟。不仅如此,白露时节昼夜温差较大,白天光照充足、气温较高,夜间气温偏低。这种气候特点反而能有效促进棉花的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同时减少夜间呼吸作用对养分的消耗,更利于干物质(构成棉铃、棉桃的核心营养物质)的积累,对棉花顺利结铃以及伏桃、秋桃(不同时期结的棉桃)的增重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黄智敏 责任编辑:曹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