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阿克苏红旗坡机场驶出,车窗外是连绵的果园。远近闻名的阿克苏冰糖心苹果,与核桃、枣、杏等众多新疆特色林果,都产自这里——位于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柯柯牙。
柯柯牙,意为“青色的崖壁”,却曾与“青色”毫无关联。40年前,这里是风沙肆虐的荒滩,“一碗饭半碗沙” 是当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更谈不上成规模的林果业。如今,戈壁滩上却出现了绿洲。在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纪念馆,5幅从1986年至2020年的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图,与昔日的植树老照片陈列其中,无声诉说着柯柯牙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的壮阔蝶变。
坐落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柯柯牙,土壤盐碱化严重,植被稀疏。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1986年,一场“敢同黄沙争高下”的全民植树造林“大会战”打响。
首战在于“水”与“土”的改造。面对恶劣条件下“春种一片树、秋剩一捆柴”的困境,阿克苏各民族干部群众肩扛铁锨,自筹干粮,开挖长达16.8公里的引水渠,夏季整地、开沟灌水冲淡盐碱,再于春秋两季栽植杨树、白杨等抗旱成活率高的苗木,以“换土造林”的方式让幼苗在盐碱地里扎根;第二、第三期工程则在风沙土上修建防渗渠,利用7月、8月雨季引洪淤灌,将风沙土改良成适宜果树生长的肥沃沙壤土;第四期工程在出山口修建高位蓄水池,并铺设管道用于灌溉,实现蓄水、补水、节水并举。
历经三十多载,滚滚黄沙退却,柯柯牙在亘古荒原上筑起了一道长57千米、宽46千米的“绿色长城”,成为“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屏障。
气象监测数据显示,柯柯牙工程实施后,阿克苏年浮尘日数由70天下降至40天,扬沙日数由22天减至17天,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阿克苏地区气象局副局长罗继介绍,该局积极开展生态气象服务需求调研,在了解柯柯牙绿化工程气候变化数据不足等问题后,联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制作监测样图,并完成《柯柯牙绿化工程实施区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为气候变化研究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支撑。
柯柯牙的绿色革命,不仅重塑了荒漠地貌,更开创出独具特色的“以林养林”模式,推动全地区林果产业的发展。
在“适地适树、经济与生态统筹兼顾”原则指导下,柯柯牙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筛选出新疆杨、胡杨、沙枣、红柳、梧桐等防风固沙林树种,与苹果、红枣、核桃、杏等经济林混合配置,构建了“以林养林、林果共生”的产业模式。同时采取经济林短期见效和长期见效树种行间混交配置方法,将收益较快的红枣、葡萄、桃树,间栽在收益较慢的苹果、香梨、杏、核桃等之中,使林地收益持续、稳步增长。目前,温宿县林果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阿克苏地区冰雹灾害影响严重,是林果产业发展的一大威胁。紧盯冰雹灾害,气象部门及时向果农发送预报预警信息和农事建议;如遇雹情,则会适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因冰雹受灾的果树面积平均每年减少超27万亩。
(作者:闫辰宇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