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天地由活跃渐入沉静,万物进入休养生息、蓄势待发的阶段。
立冬就等同于入冬了吗?从气象学角度看,答案是否定的。“立冬”与“入冬”,虽一字之差,却相去甚远。
立冬,是太阳到达黄经225°的精准刻度,是日历翻到11月7日左右的“自然官宣”。而入冬,则是气象科学的严谨定义——当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10℃,则将这一气温序列中首个低于10℃的日期判定为入冬之日。
在我国北方地区,如西北大部、华北北部以及东北多地,冬季的开始大多能和立冬节气“同步”。通常在立冬节气当天,冬季的脚步能抵达华北中部至川西高原一带;立冬节气期间,冬季继续向南扩张版图,河北南部、陕西南部、山东南部、河南大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湖北西北部将会陆续迈进冬天的门槛。而此时的江南到华南大部,还暂时感受不到冬日的凛冽气息,甚至有可能出现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江南一带真正的冬天通常需等到小雪或大雪节气才会陆续开启,而华南一带更是秋春相接,四季中难觅明显的冬季踪迹,对广州、深圳、玉林、北海等地的居民而言,他们不是迎来寒冬,而是”步入”秋天的怀抱。
由此可见,入冬的时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不仅南北差异巨大,同一地方每年的情况也会有变化。比如今年,北方的冬季就来得格外早,10月中旬,一场强冷空气让北方迅速完成换季,提前入冬。而东北南部、华北东部和南部多地入冬时间也比往年平均偏早了5天以上。
如果说气象意义上的“入冬”,是大自然递交的一份冰冷而真实的“温度成绩单”,那么“立冬”节气,则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是在时间轴上为冬天“立”下的文化坐标。人们行迎冬之礼,设补冬之宴,用仪式感迎接季节的转换。
自古以来,立冬便是重要的岁时节点。周代已有“迎冬”祭祀的传统,帝王率百官前往北郊祭冬,感恩天地赐予丰收,祈愿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盛行“立冬补冬,补嘴空”的传统食俗,在北方,人们习惯立冬当天吃饺子,“饺子”谐音“交子”,寓意着立冬“交子之时”秋冬转换。另外,形似耳朵的饺子,寄托了百姓安稳过冬的质朴期望。而在南方,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母鸭或四物鸡汤,则是抵御严寒、补充元气的最佳选择。就连诗仙李白也会在立冬节气写下“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的闲适。
立冬,既是自然时序的转折点,也是人类生活的温情节点。理解“立冬”与“入冬”的区别,不仅是对气候认知的深化,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交融共生的一种体悟。前者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情感记忆,后者体现着精确观测的理性精神——二者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我们感知季节、顺应自然的双重维度。
(作者:李倩 责任编辑:曹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