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四时”之一。“四时”即“二至”“二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古代使用圭表测影,发现了北半球夏至日影最短,冬至最长,春分和秋分的日影长度刚好是冬至夏至的中间值,因此确立了“四时”,同时也对应出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年按照平均分配,每个季节90天,秋分刚好处在秋天的中间位置。元代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定义,“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分”字之意,既分昼夜,又分季节,阴阳调和,寒暑均衡。过了秋分,这一平衡就将被打破了,自秋分始,北半球白天时间越来越短,夜晚时间越来越长,接收到的太阳能量不断减少。大气环流也从夏季模式切换为冬季模式,凛冽的冬季风开始主导,暖湿的夏季风节节败退,表现在天气上,就是气压升高、气温下降、雨水变少。所以古人对秋分节气三候的描述是,初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民间谚语亦应景而生:“一场秋雨一场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道尽时节流转之变。
秋分不仅是一个气候节点,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其习俗之丰,在古代可谓上下同庆,雅俗共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秋分祭月,同春分祭日一样,都是古代的国之大典,北京的月坛就曾是明嘉靖年间专门为皇帝祭祀月神修建的。就连月坛的花卉种植都有特别的讲究,主栽的“月坛金桂”常规花期在9至10月,古人巧用“铜鉴反射月光法”——利用青铜镜阵,汇聚月光进行照射,使其盛花期与秋分祭月精准同步。此外,还有“夜魄之花”玉簪,花开时能严格控制在戌时(19:00至21:00);“月神之约”昙花,绽放仅限子时(23:00至1:00),开放时长与月相周期同步;“夜光之灵”月见草,遇月光能激发出生物荧光。通过植物的色彩、香气、夜光特性等巧妙设计,古人构建出独特的“月光崇拜”景观体系。
随着时代演进,原本专属宫廷的祭月仪式逐渐走入民间,化为民俗中的“赏月”活动,最终融入中秋节的全民欢庆之中。而秋分则更多保留了其作为节气指导农事的传统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在秋分节气前后,民间也有同样重要的庆典——社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为祈谷,秋社为报功。虽然传统上社日的日期每年都有变化,通常以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来计算,但秋社往往和秋分不期而遇。传统的秋社习俗,经过历史变迁,在现代化的城市进程中日渐式微,但“庆贺丰收”的核心精神却从未中断。
此外,秋分节气里,食客们尝秋菜吃汤圆,农民朋友挨家挨户送“秋牛图”,说吉祥话;文艺青年们赏桂赏月赏秋景。无论老少,都能在秋分节气里找到自己的节气仪式感,创造自己和秋分节气的共鸣和美好回忆。(李倩,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
(责任编辑:曹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