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蟹肥菊黄,江苏河蟹主产区正迎来集中上市期。一只只膏满黄肥的河蟹,不仅是食客舌尖上的盛宴,更是当地养殖户一年的希望所在。然而,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让这份“靠天吃饭”的营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让蟹农不再“看天吃饭”?江苏气象部门以科技为笔、数据为墨,在江南水乡写下“知天而养”的生动答卷。
气象监测筑基让灾害“看得见,防得准”
“今年出梅后就是连续的高温天气,蟹塘水温一旦超过35℃,河蟹就无法正常进食了。”高淳区气象局正高级工程师时冬头介绍。作为高淳当地支柱产业,河蟹养殖过程中始终受到天气变化影响。
为破解这一难题,高淳区气象局布设了20个自动气象站、3个水质监测站及多个溶解氧探头,实时采集水温、溶氧、酸碱度等关键参数。基于历史灾情与实时数据,气象部门研发的“高淳固城湖螃蟹气象服务”小程序,可精准识别高温、暴雨、连阴雨等6类高风险气象场景,提前3天至7天向养殖户推送预警信息,并指导加固塘埂、开启微孔增氧、调整投喂策略,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干预。
“气象+保险”织密产业“防护网”
位于高淳阳江镇的河蟹养殖气象科技小院,一套“气象+保险”数字化平台正在发挥作用。
“我们设立养殖蟹塘,用数据说话,进行河蟹养殖风险减量研究。”高淳区气象局副局长孔伟平介绍。2024年11月,高淳区气象局与中国人保财险高淳支公司携手共建“河蟹养殖气象科技小院”实验基地,依托35亩试验塘开展河蟹养殖风险减量项目研究,每月联合市水产研究所采样分析水质,锁定高温期蜕壳障碍、暴雨期水质突变等风险,创新推出“螃蟹水文指数保险”,将气象数据直接作为理赔依据。
养殖户通过“高淳固城湖螃蟹气象服务”小程序,可实时查看塘口气象指标、灾害预警和保险状态,一旦触发理赔阈值,系统将自动生成定损报告并推送至保险公司。
“过去定损难、争议多,现在以气象数据为依据,理赔更科学、更透明。”人保财险高淳支公司农险部负责人邢子泉说。
昆山市气象局同样走出一条“数据赋能”新路。通过联合保险公司持续优化内塘水产品养殖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构建灾损评估模型与快速理赔机制,在2024年“贝碧嘉”台风影响结束后24小时内即完成首笔理赔,真正实现从“灾后补偿”到“灾前预防”的转变,气象服务让河蟹养殖户更安心、收入更稳定。
数据赋能推动“经验养蟹”迈向“智慧养蟹”
气象服务的持续深化,正推动江苏河蟹养殖从“凭经验”走向“靠数据”。
“现在什么时候增氧、调水,全听‘数据指挥’,避免了盲目跟风。”河蟹养殖大户张明龙道出许多蟹农的心声。值得一提的是,气象数据本身也在成为可流通、可增值的生产要素。
2025年,高淳区气象局完成全省首单气象数据场内交易,购买方正是张明龙。“以前凭经验判断蟹塘溶氧状况,效率低下容易出错。现在通过‘农业水产养殖溶解氧’气象服务数据产品,能精准预测未来0至72小时溶解氧浓度情况,管理更精准、更省心。”
据了解,高淳区气象局和人保财险高淳支公司还共同参与《河蟹产业数字化建设指南》编制,研究溶解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气象数据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气象数据商用化、业务化。
从高淳固城湖到昆山阳澄湖,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养”,江苏气象部门以“气象+”为抓手,以数据为引擎,在这片因水而兴的土地上,描绘水乡新图景。
(作者:赵文 开丽 汪婷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