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丨守好“粮”辰美景
——内蒙古气象部门护航秋粮丰收
日期:2025-10-20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

金秋十月,内蒙古沃野上稻谷金黄、蔬果飘香,一幅绚烂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自治区农牧厅种植业管理处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区粮食作物已收获超5400万亩。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离不开气象部门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全程守护。

早在秋收前,内蒙古气象部门提前谋划,制定保秋粮气象服务工作方案,并组建保秋粮气象服务工作专班,确保服务精准到位。9月2日,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结合全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实际,提前启动秋收专项服务,制作秋收气象服务产品,结合秋收进度及作物发育进程,深入分析农业气象条件对秋收工作的利弊影响,给出切实可行的农业生产建议,通过“天勤智慧农气”小程序,向种植户精准推送定位预警信息与分作物田间指导,将气象服务送达每一块农田。

精准预警,抢抓避灾收粮窗口期

9月中旬,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的包头市固阳县,遭遇连绵阴雨,怀朔镇双水泉村种植户张大哥看着地里的油菜心急如焚:“最怕这种‘赖皮雨’,下不透也晴不了,油菜在地里多待一天,损失就大一分。”

聚焦于此,固阳县气象局发布《秋收气象服务专报》,精准锁定9月17日至20日的降水间歇期,明确指出“此窗口期是抓晴抢收晾晒的黄金时间,错过将再遇降水过程”。收到消息后,张大哥立即组织人手果断抢收,最终在降水再次来临前,将油菜全部“颗粒归仓”。

“以前种地靠经验、碰运气,现在气象局的预报比老经验还准,是他们帮我把粮食从雨里‘抢’了回来!”张大哥话语里满是感激。

聚焦“抢晴收粮”核心需求,包头气象部门以“智能网格+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体系,以精准预报破解“看天吃饭”难题,让农户在天气变化中掌握主动权。

精细服务,多措并举助力生产

在“中国向日葵之乡”巴彦淖尔,去年连绵阴雨导致葵花籽霉变严重,优质籽每斤售价5.8元,霉变籽却不足1元,不少农户一年辛苦近乎白费。

今年,气象部门不仅精准捕捉每一次降水、降温等重大天气过程,还制作专题科普视频,手把手教农户“何时抢收”、“遇小雨如何摆放葵花盘”、“怎样一眼识别成熟度”。这些实用的“气象秘籍”通过手机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葵农口袋里的“丰收宝典”。

根据气象信息,磴口县种植户李师傅灵活调整农事,收获的葵花籽颗颗饱满,亩产值突破3300元。如今,巴彦淖尔的葵花籽不仅摆脱霉变困扰,每斤售价还比去年高出1至2元。

自6月起,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气象局围绕作物苗期、花期、灌浆期等关键节点,以每周一期的频率推送农业专项服务产品,让气象信息紧跟作物生长节奏,为作物全周期生长保驾护航。

通辽市气象局紧密围绕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制作形成“气象风险-影响评估-农技措施”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联合市农牧局、农牧业发展中心、农牧业科学院等部门,在关键农时和灾害天气前开展形势研判,发布产品超过130期。市气象局还深化与涉农部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开展联合直播、培训高素质农民,让气象服务真正贴合生产实际。

科技赋能,探索粮食增产路径

实现“丰产又丰收”,科技是关键支撑。内蒙古气象部门将科研试验与田间生产深度结合,围绕大豆、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探索增产新模式。

依托2025年中央财政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和内蒙古大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牵头,在扎兰屯市开展大豆分期播种试验。试验团队严格遵循方案设计,选取当地主栽品种“蒙豆-1137”,分区域设置试验田与对照田,分时期完成不同地块播种。

在此基础上,大豆试验品种均实现丰产。经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扎兰屯市气象局、扎兰屯市农牧和科技局联合专家组初步实测,此次试验亩产达370斤,较对照田提升2%左右。

“自2021年内蒙古大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团队已持续开展4年播种试验,先后研发大豆生长发育适宜等级预报、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模块,颁布《农用天气预报大豆适宜度》等地方标准6项。”呼伦贝尔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张波说。(刘霞霞、马瑞璇、王晓娜、贾辰、张馨瑶、吴志峰、张涵、刘伟、徐琳琳、王婷、韩冬梅、李磊对本文有贡献)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