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农业”为紫皮蒜“把脉开方”
日期:2025-08-27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

8月,走进内蒙古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村头建筑院墙上的“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饭碗”标语格外醒目。

在紫皮蒜种植田里,一场专业人士的“会诊”正在进行。2025年“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暨内蒙古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草原行活动的专家团队正围着几畦长势不佳的紫皮蒜,与蒜农们面对面交流,现场研判紫皮蒜呈现的种种问题。

突泉县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丰富,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出的“突泉牌”紫皮蒜,个头大辣味足、大蒜素含量高。

五三村蒜农在庭院起蒜 突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五三村紫皮蒜气候品质优良,这是当地气象部门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的成果。突泉县气象局不仅开展了精细化气候品质评价工作,还专门为该村紫皮蒜种植户提供全生育期的专项气象服务:从播种前的土壤墒情分析、适宜播种期的气象条件建议,到生长期间的墒情监测,再到收获期的天气预测,每个关键节点,农户们都能通过微信服务群、大喇叭等渠道及时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科学安排农事活动。据了解,该村紫皮蒜在市场中的附加值相较之前提升了约20%。

今年天公不作美,4月正值翻地松土、播撒蒜苗期,一场大雪打乱了农户的节奏;入夏后,持续高温少雨,土地干涸,紫皮蒜长势堪忧。

中国气象局派驻突泉县的帮扶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深知,紫皮蒜是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为了找到解决办法,帮扶干部们一方面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寻求专业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多方联系专家,力求破解当前难题。

在中国气象局大力支持和专家协助下,“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邀请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员孔素萍来到突泉。孔素萍从事大蒜育种和栽培研究工作已有20多年,经验丰富。

“孔老师,您快看看我这蒜。”五三村蒜农张立祥扒开一株紫皮蒜:“往年这时候,蒜头都快有拳头大了,今年最大的也就鸡蛋大小。更愁人的是,收回来的蒜放不了几天就烂了,我都扔了三车了。”

“我家的蒜也是,浇了好几次水,就是不见长。”“我还以为是施肥少了,追加了不少肥料,还是没见好转”……其他蒜农也纷纷说道。

孔素萍接过张立祥手里的紫皮蒜,先捏捏蒜头、再剥开外皮仔细查看。很快,她解释道,今年突泉紫皮蒜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长期无性繁殖导致品种退化,种性逐渐变弱,抗逆性下降,蒜头变小;部分种植地块常年重茬导致土壤生态失衡,病虫害加重。

孔素萍建议适时引进优良品种,进行品种更新换代;在栽培管理上,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结合气象条件科学调整浇水施肥时间、用量以及病虫害防控方法,确保大蒜在各个生长阶段都能获得充足养分。

“这次专家指导真是雪中送炭!”张立祥表示,“专家带来的技术非常及时、特别实用,我们对实现增产增收更有信心了!”在场村民纷纷感慨。

在推动紫皮蒜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气象局派驻突泉干部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深知,要想让农户们真正接纳新的种植技术,不仅要“讲出来”,更要示范“干出来”。为此,中国气象局派驻五三村第一书记范嘉奇准备在村集体土地上尝试种植新的大蒜品种,将气象知识和农业技术结合落到实践中。“农户最相信眼见为实,只有我自己种成功了,他们才愿意跟着干。”范嘉奇擦着额头的汗水笑道。

中国气象局派驻突泉县副县长温博表示,农业农村、气象部门将联合打造“气象+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大田农业实现“选、种、防、收”全过程优化,设施农业实现“引、试、用、推”一体化发展;同时,通过智能节水灌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升气象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助力蒜产品深加工,推动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升级。

(作者:高菲 徐琰博 责任编辑:曹锐怡)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