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春以后天气偏干少雨,导致小麦等作物的蚜虫发生量较大,一定要及时察看、采取管护措施。”4月14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气象局联合区植保站和作栽站派出工作人员踏田调研,给出针对性农事建议。
近年来,南通市气象部门始终把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提供全链条、伴随式气象服务,助力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
织密气象监测网
4月11日,3月底刚移栽的刀豆苗已经从薄膜的洞中探出了头。“老汪,明天中午前后将开始刮大风了,阵风能达到8至9级,你得做好防范呀!”如皋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提醒种植大户汪宝明。
“我早就在微信群里收到大风降温提醒了。数据‘说话’更科学,种起田来心里更加有数。”汪宝明说。
与刀豆田一路之隔,是去年如皋市气象局新建的一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风向、风速。
如皋市气象台台长王剑林介绍,这几年,当地在特色农业重点种植区、风灾及强降水多发区域增设了自动气象站,进一步扩大气象基础数据收集覆盖范围,为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度、服务农业保险灾后理赔提供更加翔实的数据。
而在通州区金沙街道的麦田里,设有田间小气候监测仪、虫情测报灯等装置的智能化观测场24小时运转,关键信息直接传输到云端平台。植保专家无需来回跑,便可依据气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给出针对性农事建议。
如今,南通市已建有8个国家级标准化地面气象观测站和200多个区域气象自动站,分布在各个县(市、区)和乡镇、街道等,全天候不间断监测着各地区的天气变化,为科学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服务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知天而作降风险
“4月19日和21日各有一次降水过程,各地应抓住适宜期,做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控工作,植保无人机作业需避开大风时段……”4月14日,通州区气象局再次更新发布春耕春管气象服务专报。
“现在正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关键时期,这个专报来得很及时。”王冲从事农业生产已有30年时间,他坦言每晚查询天气预报已成了习惯。
“我们每次发布病虫情报和防护举措时,都会提前和气象部门沟通。”通州区植保站站长、推广研究员张宏军说,小麦抽穗扬花时期对于降水更为敏感,雨水偏多利于中后期病虫害的发生,如若赤霉病防治不当容易造成小麦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会造成绝收。因此,他们近期将结合天气预报指导农户做好赤霉病防治工作。
粮食要增产,管护很重要。南通市气象部门在关键农时定期制作气象服务专报,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提供气象条件分析、天气趋势预测及农事建议等,帮助农户科学安排农业生产,合理规避灾害性天气可能带来的风险,助力农业稳产增收。
当好农业守护人
“这里可以看到降水、温度、湿度等实况信息,还能通过雷达云图识别降水趋势……”4月11日,在如皋市如城街道谷溢新无花果种植基地,市气象局服务小分队帮助基地负责人利用“南通气象”小程序查看气象服务产品。
“目前水稻、小麦、油菜等大宗农作物的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很成熟了,在此基础上,这几年我们又对黑塌菜、紫桃、蘘荷等特色作物开展气象服务需求调研。”王剑林介绍,去年如皋市气象局以黑塌菜为试点,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开展调研,根据需求将精细化气象服务贯穿苗期、移栽期、生长期、收获期等不同生育期。
去年9月中旬如皋多降水天气,田间过湿黑塌菜苗根易腐烂,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种植户推迟播种;在9月下旬提醒种植户适时开展播种,以防播种过迟导致植株后期生长缓慢、产量降低。据市农业农村部门反馈,目前全市黑塌菜种植面积已超2万亩,平均亩效益较上年有所提高。
近年来,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在保粮稳产、特色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海安市气象局围绕蚕桑这一富民产业,制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为蚕农及时准确提供桑蚕生育期气象信息;如东县气象部门深入调研西蓝花种植、盐碱地改良种植气象服务需求,及时发布中长期天气预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系列精细化气象服务助力农业发展稳步向前。
(作者:俞慧娟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