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海事”共护“黄金水道” 精细化分区预报覆盖长江航道46个分段
日期:2025-10-17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

10月14日,长江南京段八卦洲附近,天空层云低垂,飘着绵绵细雨。

“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时代的气象万千”采访团正乘坐南京海事局的海巡艇从江苏海事码头出发驶向五马渡。

“这样的天气会影响船舶航行吗?”

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振东迅速回答:“这种天气影响不大。大家感觉能见度不好的原因主要是雨后云层较低。”

在智慧港航气象服务系统中,八卦洲站点的气象数据显示风力3级,能见度超5000米,航行气象风险较低。

这一系统由气象部门自主研发,集成气象与海事航道、灾情等多源数据,可实现风险“一张图”监测、短临智能预警与产品自动生成,为航运安全与调度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

10月14日,媒体记者在江苏海事局进行采访。陈晓颖 摄影

这份八卦洲的气象数据来自气象部门新近研发的“硬核”设备——路畅Ⅰ型集成式交通气象监测仪。

它的展示机也被带上海巡艇,小巧灵活可轻松托起。张振东介绍,该设备功耗低,安装与运维方便,可实时采集交通沿线的能见度、风速、风向、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力、路温等多项交通气象环境要素数据,分析处理后统一上传,是专为内河交通应用场景设计的新一代专业可靠交通气象监测设备。

一同展示的还有天链Ⅰ型无人机气象观测系统。它搭载在无人机上,可实时获取长江航道沿线不同高度层的能见度、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关键气象参数,数据可直接服务于航道恶劣天气监测、水上交通管制等,为船舶导航、航道维护及应急搜救等海事作业提供支撑。

这正是气象与海事部门深化合作,提高沿江沿海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的生动实践。

长江江苏段作为典型的江海一体化世界级河口型水域,承担着长江全线70%的货物运量,集中了江苏省80%的大宗货物和90%的能源与外贸物资运输。这里气象条件复杂,江苏海事局统计数据显示,在2019年至2023年年均事故总数下降23%的背景下,天气因素仍占水上交通事故的三成以上,成为威胁黄金水道安全畅通的重要变量。

对此,江苏气象部门创新构建“省市协同、市县一体”的港航气象服务机制。省气象局与江苏海事局建立常态化会商、数据共享、应急联动机制,以“专项驻场、人才交流、联合技术攻关”等模式推动“气象+海事”合作在一线落地见效。

目前,双方已在沿江、沿海联合共建52个水上交通气象监测站,海上升压站双偏振雷达1部。当前,长江航道江苏段沿江每隔约5公里就设有自动气象站守护水上交通安全。

基于更加完善的沿江沿海气象监测体系,双方不断强化航运气象关键技术支撑,提升航运气象预警服务效能,现可面向长江航道提供46个分段的精细化分区预报,平均提前3小时至6小时发布关键预警。双方还聚焦江运海运高影响天气,联合开展核心技术协同研发与产品创新,可对未来2小时的江面大风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报预警,还可基于视频图像数据对水上恶劣天气进行智能识别——其中,浓雾分级准确率达90%以上。

在此基础上,江苏省气象局和江苏海事局还联合研发航运企业数字化服务系统气象预警模块,助力航运公司有效落实防灾减灾等主体安全责任。在去年第13、14号台风登陆前,该系统迅速标识出7级风圈影响范围内的江苏籍船舶,第一时间为涉及的175家航运企业、347艘船舶和2900余名船员提供精准预警,并下达安全管控指令,保障辖区船舶航行与作业安全。

江苏海事局指挥中心副主任邱永旺表示,江苏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既让长江交通段成为“黄金水道”的钻石区段,也带来了极高的安全监管挑战,这既需要海事部门筑牢安全防线,也离不开气象部门的精准预警支撑,二者协同是守护江海安全的关键。未来,双方将继续加密沿江沿海观测站点,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探索与地方政府、港口企业的共建共享模式,推动航运气象信息与长江海域区域上交通监管平台深度对接;加快推进航运气象引入技术创新,推动信息化、智慧化气象服务在航运安全中的深度应用,持续为智慧航运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作者:叶奕宏 陈晓颖 杨茜茜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