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价值化,要在场景应用中得以实现。气象数据作为公共数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标准化程度高、关联行业多、使用场景丰富、开发利用链条长等特点。与此同时,其开发利用面临供需衔接不够紧密、开发利用链条不够畅通、产业生态不够完善等诸多难题。
近年来,气象部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气象数据从供给侧到需求端的高效率配置流通、高质量融合开发和高水平创新利用,牵引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深入挖掘气象数据应用场景,推动气象部门从传统的数据生产者向数据价值生态的创造者转型,驱动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
面对当下新型能源体系生产、供给、消费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的建设发展需求,2025年,得益于国家数据局的支持,中国气象局推进“气象数据支撑新能源产业提质增效”示范场景建设,持续探索数据配置高效、汇聚融合畅通、供需对接精准、各方主体共建共赢的开发利用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开发利用模式和经验,为破解当前数据开发利用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气象方案。
图为广东阳江海上风电 吴砚威 摄影
高效供给 深化应用——赋能新能源产业提质增效
要让数据“供得出”,有数据可用是前提,多源数据汇聚融合是关键,面向场景的高质量供给是核心。
中国气象局积极对接新能源规划选址、高效消纳和安全运行对精细化气象数据的需求,引导鼓励各方加入示范场景共建,创新新能源气象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安全提供支撑。
今年,中国气象局还将会同国家数据局遴选政策支撑环境良好、数据治理基础扎实、市场主体生态活跃、具备配套资金支持的地区,构建“气象数据要素×”能源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场景,打造一批可操作、能落地的能源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全力挖掘气象数据在能源领域价值,通过构建数据集、融合行业数据、推动多场景应用,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在数据集构建上,该中心融合卫星、台站观测数据,运用专业模式与空间订正技术,建立精细化太阳能资源评估模型,输出全国一公里分辨率格点数据,已涵盖水平面辐射等关键气象参数。
为更好地发挥行业数据协同作用和效益,该中心还整合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构建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评估模型,制作县域评估参数,实现从光资源评估到开发潜力评估的跨越;研发太阳能资源数据一体化服务平台,为不同用户提供各地理层级全要素评估数据,助力能源规划部门进行区域规划、企业开展电站选址设计等,实现多场景应用与多主体复用。
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绿电发电量、交易规模、新能源装机、外送电量以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等居全国第一,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自治区气象局从地理信息、气象和电网三类关键数据汇集融合入手,研究多源异构气象数据质量控制、提取、相互校验与融合技术,实现三维一体化的多源数据对接融合,实现了基于多用户的跨单位、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灾害数据共享。
内蒙古自治区风能太阳能专题图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供图
在“沙戈荒”这块内蒙古新能源建设的主阵地,自治区气象局与内蒙古能源集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湖北省气象局等单位紧密合作,成立科技攻关联合体,融入实际场景,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以数据为支撑,打造“沙戈荒”新能源全链条、数智化气象服务场景。以二连浩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及周边11个风电、光伏场站为试点,融合气象预报和场站运行数据,开展“一场一策”精细化功率预测服务,将高精度短中期集群风光发电功率预测准确率提升至85%以上。
自治区气象局还建立了电网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精细到线路和杆塔的7类电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保障外送通道安全。2023年12月13日至14日,受强降雪影响,内蒙古中部偏北地区电网出现大范围线路覆冰,电力部门根据气象部门提前发布的精细化预报、风险预警及影响线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降低了灾害影响。
开放合作 协同联动——深度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气象数据与经济运行、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充分激发气象数据要素潜能、加快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保障。
4月7日,中国气象局开门问策,邀请发展改革、数据、能源、民航、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企业相关负责人,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场景建设进展。
与会代表期待各方加强开放合作、协同联动,将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打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促进气象数据资源优势转化为各行各业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效能。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认为,能源和气象部门具有天然的政策协同、资源互补优势,这成为双方开展密切合作的有利条件之一。2024年,两部门已联合开展风光发电资源普查等相关工作。
“在重要应用场景和重大能源工程的规划布局中,尤其需要气象数据要素作为基础保障。同时,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也需要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机制的支撑。”潘慧敏建议两部门加强规划协同,有力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实施;持续密切协作,高标准推进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工作;强化跨领域融合创新,培育“新能源+气象”新质生产力。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生产、消费、供给、交易、调度和保护等各环节,均离不开气象部门的支撑和保障。”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总工程师姜楠说,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维,推动自治区能源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打造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能源和气象生产场景。
要充分发挥气象数据要素的潜能和价值,标准的规范保障和方向引领至关重要。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表示,围绕我国数据资源体系的总体框架,气象部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气象数据治理体系,为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制度基础,一体推进了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确保数据“供得出、流得通、用得好、保安全”。着眼未来,他认为,要加强示范场景的多行业数据融合建设,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深化多元化、高质量数据治理,拓展培养在低空经济、新能源、金融等行业领域的新业态。
聚焦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相关行业专家、学者期待联合搭建创新平台,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应用。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监控与应急指挥中心主任秦国亮表示,将推动能源气象一体化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可视化一体化平台;加强与气象部门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的协同创新生态。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王霁雪认为,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气象和电力系统的数字模型协同发展;结合当前的重大工程建设,在市场中发掘气象数据更多潜能、促进气象数据释放更大价值。
(作者:黄彬 责任编辑: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