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辽宁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联合铁岭市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在昌图县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产量测定工作,精准支撑秋收气象保障工作,科学评估农业气象服务成效。
9月,浙江省高速公路柏油路面温度预报产品上线,并接入省高速公路平台开展应用。该产品覆盖3000余公里高速公路,布设4100余个预报点位,空间分辨率达800米,为高速公路运营和交通管理等部门开展交通指挥、道路管养、设施调度等提供决策支撑。
9月30日,吉林省临江市气象局在G331国道沿线江心岛景区内建设生态旅游气象服务站,为地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9月11日,作为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13场高水平主题论坛之一,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在北京首钢园区如期举行。
盛夏的川北,层层茶垄如翡翠般铺展在大巴山深处,四川省万源市的茶农正忙碌地采摘着今年的新茶。一年前,持续的高温天气曾让茶乡遭受重创,三成茶园受灾,茶农损失逾百万元。如今,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联合中国工商银行、国投期货推出的“温度指数衍生品+气象指数保险”双保险模式,让万源茶产业有了全新的风险管理工具,为茶农稳产增收系上了“安全带”。
7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与甘肃省迭部县人民政府联合发布《甘肃迭部避暑气候旅游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推出迭部县城市气候文旅IP。
6月30日,中国气象局在2025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中,发布16条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推动旅游气象服务提质增效,带动丰富文旅消费体验,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样化消费新需求。此次发布的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涉及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余个市,不仅包含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11个传统意义上避暑资源丰富的北方省份,还涵盖了青海、西藏、四川、湖北、湖南、福建、贵州、云南、广西等高原及南方地区的部分路线。
4月23日,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启动仪式暨全国“五一”文化和旅游消费周主场活动在河南郑州举办。在活动上,中国气象局发布12条全国“五一”踏青赏花旅游路线,推动旅游气象服务提质增效,带动提升文旅消费体验,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样化消费新需求。
天津市气象局持续探索“气象×医学”跨界融合,在人体健康风险防范领域精准发力,依托全国健康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不断推进健康气象服务科技创新。通过构建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体系,研发中暑气象风险等级模型与标准,打造“气象预警+科普宣传”融合服务产品,显著提升健康气象服务的靶向性和实效性。
自7月3日开始,山东持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山东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深化气象服务,多举措应对此轮高温天气。
7月2日18时,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旨在贯彻落实《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中关于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推动建立以气候变化健康早期预警为先导的适应联动机制等相关要求,将气象预警与公共卫生干预有效结合,筑起全民健康防线。公众可通过《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等渠道第一时间掌握。
7月7日,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研修中心(广东)承办的2025年第1期低空经济气象服务保障技术培训班在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开班,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7名学员参加培训。
为落实中国气象局低空经济气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2025年第一次会议精神,7月4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在广东省广州市组织开展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标准框架研讨。安徽、浙江、广东省气象局,成都、深圳市气象局交流了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服务推进情况及标准建设思路;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介绍了前期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情况。
5月29日,低空飞行气象保障产学研用联盟成立大会在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举行,会上同时启动了广州低空飞行气象保障志愿者观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