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气象谚语:四季的雾藏着什么秘密?
日期:2025-06-16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

  “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风,冬雾雪”,这句流传于民间的气象谚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奥秘?让我们从四季气候特征入手,揭开雾与天气变化的内在联系。

  春季通常天气相对较冷,有春寒料峭之说。晴朗白昼时,微微南风把一些暖湿空气带来,气温升高令空气容纳水汽量增加。入夜后,地面因辐射冷却迅速降温,冷空气因密度大沉积于地表,暖空气轻而上浮,在高空形成 “上暖下冷” 的逆温层,导致空气流动停滞。此时,地面水汽遇冷凝结为雾,而难以向上扩散。在上面的空气比较暖且水汽较少的状态下,地面的雾往往也较为浅薄。当日出后,地面受热,雾气便很快蒸发消散,便呈现出“春雾日头”的现象。不过,若逆温层较厚,雾气受热上升受阻,会逐渐聚合成层云,虽使天空短暂阴沉,但阳光终会穿透。

  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气流辐散下沉,地面空气层很难冷却到使水汽达到凝雾的程度,因此晴天鲜少起雾。一旦出现了雾,往往意味着天空有云层遮蔽,气温相对较低;或者地面有低气压产生,有冷空气扩散南下,使富含水汽的底层空气饱和,产生低云与雾,并伴随降雨,这便是 “夏雾雨” 的成因。

  秋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季节,雾的形成与春季相似,多在晴朗夜晚出现,因而白天天气通常较好。但进入仲秋后,阳光减弱,即便雾气消散,也常伴有阵阵凉风,“秋雾凉风” 的谚语由此而来。

  冬季受干冷大陆高压影响,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少。有时南方暖湿气流北上,与本地冷空气相遇,同样会形成逆温层,催生平流雾。这往往预示着冷空气即将南下,冷暖空气交汇会产生锋面降水,在低温作用下降水转为降雪,印证了 “冬雾雪” 的谚语。  

  需要警惕的是,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加剧,如今的雾形成条件与过去相比,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这也促使人们持续探索气象规律的新奥秘 。

  (作者:黄智敏 责任编辑:曹锐怡)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