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雾,又名坨坨雾,是几百米到几公里局部范围内出现的浓雾。秋冬季节,晴朗少云、风速较小的夜晚由于辐射降温效应,如果有充足的水汽容易出现大雾。我国高速公路规定能见度低于500米就要关闭,但有时高速公路的能见度达不到关闭标准,却出现团雾,使人们防不胜防。
想象一下,在高速公路上以时速100公里左右的速度行驶,前方隐隐有雾,驶入之后能见度突然降低到十至二十米,前后左右一片模糊,如果减速就有可能被后车追尾,但是前方车辆又看不到,很可能危险就在前面。正因如此,团雾造成的交通事故非常惨烈,比如2004年10月19日早上7时许,由于连续出现大雾及团雾天气,连霍高速公路开封段发生连续追尾事故,27辆车相撞;同时京珠高速漯河段发生多车连撞事故,受损车辆60多辆。
为什么高速公路上容易出现团雾呢?
团雾也是一种雾,因此先说说雾的产生,当近地面气温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近地面空气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一部分水汽就会凝结出来,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叫做凝结核)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因此,雾产生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有充足水汽,三是存在凝结核。
团雾的出现和局地大气环境有关,一般来言高速公路处于空旷地带,夜间路面冷却速度明显快于田野,公路附近工厂或者秸秆焚烧排放的细颗粒物有可能聚集成团飘到高速公路上,为饱和空气提供了充足的凝结核,虽然大范围的大气环境不适合出现大雾,但局部地区满足雾产生的条件,出现团雾。此外地势低洼、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和雨后山区也容易出现团雾。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5年根据各地最新排查数据发现全国年均发生3次以上团雾的高速公路路段共计1788处。当遇到团雾时,最佳的应对措施是立即打开车灯,并间歇使用喇叭示意自己车辆位置,马上靠边停车或驶离,人员要远离公路躲避,不能心存侥幸,待能见度好转再上路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