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纬度(50°~ 65°)地区的夏季,日出前或日落后,如果你在天空中看见了淡蓝色或银灰色的波纹状发光云彩,那么你非常幸运,因为你有可能看到的就是罕见的夜光云。
夜光云的成因科学界还有争议,最主流的理论认为它是冰晶颗粒散射太阳光而产生。黎明或黄昏时分,太阳在地平线以下,低层大气已无太阳光照射,天空暗下来(当然天亮时出现也不可能叫夜光云),此时高层大气仍可被日光斜射,则高层大气中的冰晶散射阳光而“闪闪发光”。因此,一般云的高度约为10公里,而夜光云的高度约为80公里,是形成于中间层(大气层按高度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外太空了)的云。因此,夜光云又被称为极地中层云(Polar Mesospheric Clouds,PMCs),当它们从外层空间被看见,就被称为“夜耀云”(night-shining clouds);从地球上看见,就称为“夜光云”。

夜光云
夜光云只在特定区域和特定时间才可被观测到。实际上,在整个极地地区的夏天,卫星能够观察到大片的中间层云团,但是纬度太高的地区在夏季处于极昼,因而夜光云是不易被发现的。在这种条件下,夜光云就只能在夏季的某些高纬度地区被观察到了。一般在日落后30~60分钟,即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6°~ 16°时,夜光云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这个角度本身倒没什么疑问,因为时间太早天空较亮,夜光云不易察觉,而时间太晚高层大气亦无太阳光照射。
形成条件
低温、水汽和尘粒。低温才会使得高空水汽结为冰晶颗粒,进而散射太阳光;而高层大气的水汽不一定直接来自地面,有可能是由于甲烷的光分解形成的;水汽在低温条件下也并不能高效地生成大量冰晶,因为缺少凝结核。当中层大气中大量的尘粒作为凝结核,水汽附着其上,不断增长凝结成极小的冰晶。
观测记录
1883年,在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两年后,人类第一次观测到这种夜间发光的云。之后,夜光云的出现得更为频繁,时间更长,纬度也更低。最近,在日本北海道地区(北纬40°~ 45°)也观测到了夜光云。科学家表示,这可能与温室效应有关,温室效应使得形成夜光云的高海拔地区气温下降。另外,高含量的温室气体甲烷实际上会导致在高海拔地区高层形成更多的水汽。低温和更多水汽的存在则可能造成夜光云出现得更为频繁,且纬度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