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
日期:2025-09-29
来源:《大气科学科普词汇》词条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

民间地震研究爱好者们将天空中形状奇特的云带称为“地震云”。

第一个提出“地震云”观点的是一个日本的政治家(请注意他是政治家而非科学家),曾任奈良市市长的键田忠三郎。他声称在1956年日本福冈7级地震前,曾经看到一条非常奇特的云带。同时说,经过他以后的观察,只要出现这样的云,某处就会有地震发生。于是他把这种云命名为“地震云”。

地震云的支持者们认为,当天空出现诸如“排骨云”、“鱼鳞云”、“绳纹云”等“奇云”时,不久之后的某个时间将一定在世界的某个地点出现地震:比如,中国5.12汶川大地震的前3天,在山东临沂出现“绳纹云”;中国四川雅安地震的一周前,杭州上空出现“地震云”;2008年6月1号巴士海峡地震前一天,合肥出现“地震云”;……

所谓“理论”

地震云的支持者们已经不满足仅从现象联系这样业余的角度来诠释“地震云”,他们中的一些人试图从物理学、地质学和大气科学的角度出发,为地震云作为地震先兆信号找出“科学依据”。

一种“理论”认为,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板块运动从地表释放出大量高温高压的水汽,这些水汽上升后在大气中形成了壮观的“地震云带”;

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地震发生前,地磁场会产生变化,而大气中的水汽和尘埃受这种地磁变化的影响,形成了排列有序的云。

科学界Say No

主流科学界基本上已经温柔地否认了目前有关地震云的一切现象关联与理论假说。

1、现象关联:

A处出现地震云,若干时间以后,若干距离之外的B处发生地震——问题是“若干时间”和“若干距离”都无法确定。这种简单粗暴的关联,让重视标准化表达和内在物理机理的科学家们觉得,即使认真用科学知识进行反驳都显得太无厘头。因此讨论“地震云”的几乎只局限于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人士。而地震学家们已经达成共识,现阶段人类仍不具备地震短期预报的能力,各国应对地震的策略,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和地震减灾。

2、高能水汽:

如果在地震前,地表真的能迸发出高能水汽——并且足以影响到几千公里高的云层,那安置于地表和大气中的各种气象观测仪器怎么会毫无反应?

3、地磁场变化:

如果在地震前,真的提前存在如此强劲的地磁场变化以至于干扰到云的排列,那么比云层更接近地表的各种无线电设备怎么会没有响应的迹象?

4、其实它们已经有名字!

气象学家们淡定表示,被认为是“地震云”的那些云的形态,在气象学范畴内并不罕见,大多是透光层积云或透光高积云。

透光层积云:云块较大,大多成群、成行或成波状沿一个或两个方向整齐排列,即所谓的“排骨云”、“条状云”。一般出现在大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上升和下沉气流相距较近,致使出现上下起伏的云带。在该云层的高度上,水汽较充沛,高空风较弱,云不会被很快吹走或吹散。而不同厚度的云层,在阳光的照射之下,会显得起伏更加明显。

透光层积云

透光高积云:在冷空气来袭之前,云层逐渐加厚,厚重的云层相互挤压,就会呈现出鱼鳞形状的云。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鱼鳞云”(详见词条“鱼鳞云”)。

透光高积云

左图:网友声称在汶川地震前,山东临沂出现“地震云”

右图:正常规律的大气湍流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丁市上空形成的云街

5、心理聚焦效应:

心理学家们认为,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事件后,往往能更清晰地回忆起事件发生前经历的事情,并认为这是罕见的、异常的。其实这些“罕见和异常”都会经常发生,只不过平时人们都不会去观察和记忆罢了。这就是心理聚焦效应。

你还可以知道更多:

怎样做一个“地震云专家”?

你可以每天在微博上发一张或美丽或诡异的天空云图,然后预测即将有地震发生。这样的命中率会高到连你自己也无法相信,因为事实上,在任何现象发生后两周之内,在地球的某个地方都可能出现地震!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