飑,古义同“飙”,意为暴风。飑线是指带状雷暴群(详见词条“雷暴”)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一种中至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详见词条“强对流天气”)。如下图所示,飑线是一种呈带状分布的强对流系统。
2014年3月31日上午发生在中国广东省造成较大灾害的飑线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飑线过境时“气势汹汹”,气象要素(气压、温度、风向、风速、湿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剧烈波动,如下图所示,气压先突然下降,然后突然升高,再次猛烈下降。同时凝结致雨,咆哮放电,同时可能伴有冰雹、龙卷风等。飑线一般只有几到十几公里宽,因此很快就会过境。
成因
飑线生成于暖湿气团中暖湿气团给飑线中的对流活动提供充足的水汽和热量。在夏季,暖湿气团的特点就是越来越“热乎乎、黏糊糊”,同时它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既然飑线是一种呈带状的对流活动,那么在暖湿气团中生成飑线就要有大量、强烈的对流发生,因此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可以触发对流的机制,二是对流要组织化。
有时暖湿气团上空温度降低,大气呈现“上冷下暖”的结构,冷的空气密度大要下沉、暖的空气密度小要膨胀上升,这就有了对流发生的可能性。此时若有弱冷空气、或者空气辐合等触发机制,就像打开开关一样,低层暖湿的大气加速膨胀上升,形成一个个对流泡,即对流单体。除了被称为“超级单体”(详见词条“雷暴”)的大家伙外,零零散散的对流单体威力并不是很大。
但是当这些对流单体沿着地形、冷锋(详见词条“冷/暖锋”)排列成线状,变成“有组织、有纪律”的线形或带状对流系统,即“对流组织化”成飑线,这个组织起来的对流系统威力就大大增强,整体的对流变得更加旺盛,尺度和寿命也更长。此时人们就要及时躲避这个超能的对流系统了。
飑线中的对流单体都是生死兄弟,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顶上来,其中也不乏“超级单体”这样的超能战士,使得飑线作为整体可以维持较长时间。飑线的身长能到几百公里,持续时间能达十几个小时,而每一个对流单体的生命史只有短短的一两小时。飑线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后面的冷空气向前顶,飑线就逐渐弯曲成弓形,最后单体们队形散乱,各自为战,逐渐消亡了。
暖湿气团中生成飑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许大环境不适合,激发对流的能量很快就用完了;也许在移动中横遭摧残,许多小飑就这样活活夭折了。所以,虽然飑线“气场强大”、“咄咄逼人”,但并不会常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