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2025年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本年度报告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牵头,并联合多家机构共同撰写,首次将研究尺度从省级细化至城市级别,将原先采用的欧洲ERA5数据更新为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CRA-40数据,实现了17个指标的城市级数据覆盖,涉及全国375个城市,全面揭示各地面临的气候健康挑战与发展机遇,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报告围绕五大核心观点,系统剖析中国气候健康现状,提出面向未来的行动路径。
气候健康风险的“红色警报”已经拉响
在报告追踪的13个气候变化暴露的健康风险指标中,8个指标创下历史新高。在高温相关风险方面,2024年人均热相关劳动生产力损失、安全户外运动时间损失、睡眠损失,较1986年至2005年基准分别增加49.1%、85%和14.9%。其中人均高温相关睡眠损失达23小时,深度睡眠损失增幅更高达20%,且夜晚热浪还会与日间热浪叠加,增大脆弱人群死亡风险。
与此同时,极端降水与干旱事件的人群暴露量均翻倍增长,由此引发的感染性腹泻风险急剧攀升——因干旱所致的风险上升131.9%,因极端降水所致的风险更是激增239.3%。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对气候健康议题关注度的持续下滑。2022年—2024年,中国民众在搜索气候变化相关关键词时,同步搜索健康的次数逐年下降,反映出公众可能在持续的气候健康风险预警下陷入“风险疲劳”。
各个城市面临独特的气候健康危机
本次报告首次实现城市级数据分析,覆盖375个城市、17项关键指标,揭示出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事实:仅依赖省级平均数据制定政策,极易造成资源错配与风险误判。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干旱与极端降水引发的感染性腹泻、登革热传播适宜性等多个指标上。
研究发现,至少20%的城市属于“指标异常城市”——即其风险增幅超过所在省份平均增幅两倍以上,或省级趋势向好但城市自身风险持续恶化。这些“隐匿”的高风险区域难以通过宏观统计捕捉,凸显出城市层面精准识别与差异化应对的迫切需求。
“人人都会”的气候健康行动格局尚未形成
自2024年9月《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发布后,截至2025年,制定地方健康适应行动计划的省份已从5个增至19个,多地城市在气候健康行动中形成“明星案例”。
在政策与预警体系建设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与中国气象局于今年7月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通过高收视率的联播天气向全国推送。我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覆盖范围扩展至2个省、25个市,低温健康预警涵盖17个省、125个市,覆盖人口从2022年的1.2亿增至2024年的5.88亿;遵义市发布城市级气候健康适应行动方案;上海市构建“一网统管”系统,融合气象与健康数据,为老年人、儿童等群体提供个性化健康预警……
然而,这些“明星案例”尚未形成普遍示范效应,气候健康适应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省份仍缺乏跨部门协调机制以及完善的监测体系与风险评估技术,不少城市在气候风险紧迫性认知、适应措施推进进度上存在较大差距,“人人都会”的气候健康行动格局尚未形成。
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科研焦点与风险需求错位
报告指出,当前气候健康领域的科研布局与城市真实风险之间存在显著脱节。从地域分布看,约50%的城市级研究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科研资源密集的大城市,而真正面临气候风险最严峻、增速最快的城市却鲜有研究关注,形成“高风险低研究”的结构性失衡。
从研究主题看,现有成果多聚焦于气温相关的健康影响,对降水变化、野火频发、复合型热浪等快速演变的风险关注不足,呈现明显的“议题偏科”。“只讲问题、不给答案”的研究范式,难以支撑地方政府开展务实决策,制约了气候健康行动的有效落地。
以健康为中心的气候行动孕育经济新机遇
报告强调,气候行动虽需前期投入,但其健康效益可观,投资回报率显著,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研究表明,绿色屋顶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效益成本比可达1.6至3.8:每投入1元,可带来1.6至3.8元的社会回报;全球经验显示,早期预警系统的投入回报率更高,每投入1元可产生高达99元的综合效益。以上海慢阻肺气象预警系统为例,该系统使急性发作率下降16.1%,相应医疗支出减少56%。
在北京,推广电动汽车与实施机动车限行政策所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每年避免约22亿美元的健康经济损失。展望未来,预计到2035年,中国338个主要城市通过低碳转型所产生的健康效益,将是转型成本的8倍以上。
气候行动还能催生新产业机遇。据世界银行估算,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国仅在电力和交通领域的绿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就达14万亿至17万亿美元。
医疗卫生系统的低碳化转型,不仅能降低能源消耗与环境排放,还可提升医疗设施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助力我国在全球医疗产品供应链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基于上述核心观点,报告建议,聚焦城市风险,开展城市级气候风险评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依托成本效益分析指导气候健康领域高效投资;避免高碳锁定与转型风险,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预警体系以保护全体人群;推进区域与城市协作,共创气候健康联动发展新格局。
(作者:于桐 责任编辑:曹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