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顾问:
北京服装学院助理教授贺爽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柳艳香
中国气象医院主任医师 江岚
防晒服选购避“坑”指南
烈日灼灼,各地进入炙烤模式,人们的防晒需求持续攀升,防晒衣已成为夏日“顶流”单品。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防晒服配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958亿元。“这一火爆源于人们防晒意识的显著提升——更多人关注皮肤长期健康,担忧晒伤和光老化,且乐于为防护买单;同时,露营、骑行等户外运动的风靡,也为防晒衣开辟了广阔使用的场景。”北京服装学院助理教授贺爽解释当下防晒市场爆火的原因。
不仅如此,品牌纷纷加码布局,产品涵盖皮肤衣、“脸基尼”、冰袖及各类高科技防晒衣,款式则从斗篷式、连帽式到骑行款一应俱全。但在需求增长的同时,防晒衣的实际效果如何?选购时又该如何避“坑”?
防晒衣是否真的防晒?
防晒衣一般是指采用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纺织物制成的服装。其作为夏日防晒的“第一道防线”,主要通过面料吸收或反射紫外线来减少紫外线的透过率。我国国家标准GB/T18830—2009《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明确规定,当产品UPF(紫外线防护系数)大于40,且UVA(长波紫外线)透过率小于5%时,方可称之为“防紫外线产品”。
“日常穿着的服装面料都有一定的防紫外线功能。”贺爽解释,“从织物构成来看,经纬交织的编织物本身因织物间空隙小,就具备基础物理防护功能,在此基础上,可在面料纤维中添加紫外线屏蔽剂(如二氧化钛),进一步提升防护力。”
防晒面料科学解析
市面上常见的防晒衣面料有聚酯纤维(涤纶)、锦纶(尼龙)及其他复合面料,有些还会添加少量氨纶以提高弹性和穿着舒适性。
聚酯纤维天然抗紫外线能力较好,若经涂层处理可兼顾防晒与速干性,抗皱性和保形性也较好,缺点是透气性一般;锦纶触感凉爽、耐磨、轻薄速干,适合日常通勤或出汗较多场景,不过,其自身防晒性能略逊于聚酯纤维,需依赖涂层或加密织法增强防护,亲肤性较好,但价格通常比涤纶高一些;其他面料如羊毛、棉、麻等天然纤维虽不作为专业防晒衣的首选面料,但吸湿透气性强,也可成为夏日实用的穿衣选择。
为提升穿着体验,防晒面料不断融入“黑科技”。不少产品主打凉感设计:有的在织物中加入玉石、云母、凉感因子等增强导热性,带来“接触瞬间的凉感”;有的将木糖醇引入纤维,利用其溶解吸热特性营造凉爽感,但这类成分易随洗涤流失,凉感逐渐减弱。
近年来,热响应涂料作为一种较新型的材料,能够随温度变化改变颜色,拓宽了防晒服装行业的设计思路。其在紫外线照射下,响应紫外线的分子结构发生排布变化,从而导致颜色改变。当紫外线强度不同时,衣服呈现的颜色也不一样,不仅能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紫外线的强弱,还增加了穿着的趣味性。
更为前沿的是温度自适应技术,如智能织物能根据环境温度进行双向调节。
科学选购避开“伪科技”
防晒市场虽火爆,但也存在质量参差与概念炒作乱象。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消费者该如何科学选择?贺爽建议,在面料选择上,以聚酯纤维材料为主的防晒衣虽然耐洗耐磨,但透气性欠佳,涂层防晒衣防晒力强但闷热感明显,日常通勤或轻度户外活动,追求舒适可选择肤感、透气性好的锦纶。防晒衣在正常水洗次数下,一般可使用1至3年,应避免频繁使用漂白剂清洗。
同时要警惕“伪科技”噱头,如宣称添加玻尿酸“保湿”、艾草精华“抗菌驱蚊”等,缺乏一定科学依据。此外,防晒衣并非越薄越凉快,需注意“看着薄穿着闷”的梭织面料。除防晒衣外,冰袖、遮阳帽等单品也可作为补充,选购时需查看吊牌上的UPF值,通常UPF40+时防晒效果最佳。
理性防晒需适度,掌握科学原理与选购要点才能在夏日选到真正适合的防晒装备,避开“伪防护”陷阱,兼顾舒适与实用。(唐淼)
警惕高温天的健康风险
骄阳似火,热浪袭人。在这样的季节里,防暑降温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如何安然度夏,这些细节一定要注意。
“从气象意义上来说,日最高气温大于35℃就是高温天气。如果连续3天日最高温度大于35℃就是高温热浪。”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柳艳香介绍,“北方地区高温属于干热型天气,这种类型的炎热以气温高、湿度低、日温差大为特征;而南方湿度较大,属于高温高湿热型天气,其主要特征是气温高、湿度大、日温差小。”
在持续高温环境下,最易中暑。按照中暑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先兆中暑是“可逆转信号”,轻症中暑是“必须干预信号”,重症中暑是“紧急救命信号”。
先兆中暑是身体对高温环境响应的最早警告信号,当出现大量出汗、口渴、乏力、头晕,心慌、体温略升(低于38℃),或伴有恶心、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疲惫、四肢酸软等症状时,一定要快速处理。“此时应立即将患者带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水分(最好是含电解质的饮料),用湿毛巾降温,通常症状能很快缓解。”柳艳香说。在轻症中暑阶段,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38℃至40℃)、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湿冷、脉搏快而弱、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需要帮助患者迅速降温,将其转移至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擦拭或敷冰袋于颈部、腋窝等处,并及时补充水分,补水时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体温一旦出现高热(可达≥40℃)并伴意识改变(烦躁、谵妄、昏迷)或循环、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则意味着已进入重症中暑阶段,属于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必须立即送医急救。”柳艳香特别提醒,“高温对人体的伤害是即时的,如有症状不要忽略。此外,南方地区由于夜间最低气温也经常高达28℃至30℃、相对湿度超过60%,人体难以及时散热,体内热量持续积聚,中暑症状可能具有‘延迟性’,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除了中暑这一明显的健康威胁,还有一些夏季健康风险常被忽视。
“很多人在感到酷热难耐时,第一反应就是进入非常凉快的地方,殊不知这种剧烈的冷热交替,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柳艳香说。夏季室内外温差最好控制在6℃以内,超过这一温差,尤其是频繁进出冷热环境,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概率。“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夏季最适宜的室内外温差应控制在5℃以内,最多不超过7℃。一般空调设定在26℃至28℃为宜。”刘艳香进一步解释。
此外,除了留意温差、及时补水、调整饮食这些常被提及的要点外,高温季节里,公众还可关注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的高温中暑及健康风险预报与提示,增强对高温天气健康影响的认知,科学防范,有效降低疾病负担。(张宏伟)
过度防晒有风险 分时分区是关键
炎炎夏日,防晒已成为人们日常护肤的重要环节。然而,过度防晒可能带来一系列潜在风险。
皮肤接触紫外线是合成维生素D的主要途径。中国气象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江岚表示,维生素D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肠道对钙的吸收,维持骨骼的强度和密度,预防儿童佝偻病和成人骨质疏松症,还在调节免疫系统、增强身体抵抗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果长期严密防晒,皮肤无法充分接触紫外线,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进而影响健康。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过度防晒还可能增加中暑风险。穿着过于厚重、不透气的防晒装备,会阻碍汗液蒸发散热。当散热受阻,体温就会迅速升高,引发中暑,从而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症状。尤其是在进行户外活动或高温作业时,更要注意选择透气轻薄的防晒装备。
此外,过度防晒也可能引发皮肤问题。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加上防晒产品的覆盖,容易堵塞毛孔从而诱发毛囊炎。若防晒产品清洁不彻底,残留于皮肤表面,也可能引发过敏。此外,过度防晒使皮肤长期处于一种被过度保护的状态,皮肤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可能会下降。
如何做到科学防晒?分时、分区防晒是关键。江岚提示,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的时段外出;若非必要,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对于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颈、手臂等应重点防护。选择透气性好的防晒装备,如具有良好透气性的防晒服、宽边透气的帽子、遮阳伞等。在安全时段和环境下,适当裸露手臂、腿部皮肤接受短时间的日晒。
总而言之,防晒能有效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预防皮肤晒伤、晒黑、光老化以及降低皮肤癌的发病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要在科学防晒与健康生活之间找到平衡,以科学方式享受阳光与生活。(罗澜)
科学饮水防暑降温
入夏以来,全国多地持续遭遇“烤验”。高温之下,中暑、热射病等风险陡增,而科学饮水正是预防这些健康危机的关键。作为与高温相伴的“生存技能”,补水这件事需要更科学的指导。
误区一:口渴时才喝水。高温天,出汗多,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口渴了才喝水”不可取!
中国气象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江岚表示,当感到口渴时,身体其实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人体水分平衡由下丘脑调控,缺水时渗透压感受器触发口渴信号存在“滞后性”,此时血液黏稠度已上升,可能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
误区二:一次性大量饮水。不少人认为一次性喝水500毫升以上能快速补水,其实不然。江岚表示,喝水并非越多越好,大量流汗会带走体液和电解质,此时大量的水快速进入体内,会令体内电解质失衡,容易导致“低钠血症”,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抽搐或昏迷。此外,快速“牛饮”也会增加心脏、肾脏等器官负担,还可能引发水中毒。
误区三:猛灌冰水速解渴。在运动或劳作后,头部大量出汗、血管也会扩张,此时猛喝冰水,可能会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痉挛腹痛,还可能导致血管骤缩加重心脏负担。此外,猛灌冰水还可能引起颅内血管功能异常,引发头痛。
科学补水,守护健康
喝什么?江岚建议日常补水首选白开水、矿泉水或淡茶水,上述饮品不含额外糖分和添加剂,能快速被肠道吸收。此外,绿豆汤、菊花茶、酸梅汤等传统饮品适合解暑,但应避免过甜。可乐、奶茶等高糖饮品会延缓水分吸收;咖啡、浓茶含咖啡因,会加速水分流失;酒精抑制抗利尿激素加重脱水,高温天大量饮用无异于“雪上加霜”。
喝多少?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在温和气候、低体力活动条件下,成年男性每日饮水量应达1700毫升,成年女性1500毫升。即便久坐空调房,也需定时补水。而在高温天,应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饮水量。尤其是户外工作者和运动人群,要适度增加饮水量。
特殊人群如何补水?老年人口渴感知差,家人应定时提醒;高血压患者可选淡茶水或淡盐水;婴幼儿体温调节弱,家长应密切关注其饮水情况,按时喂水。(罗澜)
(责任编辑:曹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