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看台丨科技锁风雨 气象筑防线
日期:2025-07-23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气象部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面对强对流天气这一全球气象领域的预报难题,坚持科技赋能,依托日益精密的监测网络、日益精准的数值预报模式、日益高效的智能算法,着力提升对强对流天气的“早感知、早预报、早预警”能力。同时,持续优化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应急联动体系,力求预警信息发得出、传得快、收得到、用得好,为科学决策、联动响应、有效避险争取宝贵时间。本期“科善看台”将带您一同“拆解”现代气象科技支撑下的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

AI“预见强对流

夏日午后的城市上空,一片对流云团从生成到倾泻暴雨,仅需半小时。这种尺度小、演变快的强对流天气,长期让预报员如履薄冰——传统外推法如同“用昨天的地图找今天的宝藏”,数值模式因计算耗时难以实现高频更新。AI赋能短时临近预报,日渐成为捕捉强对流天气的“利器”。

暴脾气的强对流天气——局地性强、生命史短、破坏力大

乌云密布、雷声阵阵、局部阵雨等现象通常属于对流天气。当天气变得更为暴躁,出现冰雹、龙卷风、短时强降水等更为剧烈的天气时,则为强对流天气。

由于强对流天气发生于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这类天气通常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引发,其空间尺度较小,一般水平范围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最小仅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急性子的它来得快、去得也快,持续时长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短则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强对流家族的成员普遍个头不大、突如其来且生命短暂,却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强大力量,因此都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和灾害性。这也导致强对流天气在所有天气类型中属于最难预报的,且越极端预报难度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其发展还受复杂地形、下垫面等因素干扰——同一股冷空气在平原可能引发大风,进入山区却可能触发局地暴雨,给准确预报带来极大挑战。

短时临近预报未雨绸缪”——打造人工智能递进式预报产品体系

短期天气预报是公众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天气信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13天的天气变化。

但面对如此喜怒无常的强对流天气,短期天气预报稍显力不从心,制服它需要用到短时临近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是专攻未来012小时内的天气预报,其中02小时为临近预报,212小时为短时预报。通常是基于观测实况,如雷达、卫星、气象自动观测站等多源观测资料,再结合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制作区域更精细、更高分辨率的天气预报,其预报准确性也更高。

天气预报是预测性科学,预报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大;而越临近的预报,其精度越高。因此,用短时临近预报实时诊断生命史极短的强对流天气更具参考性。

2004年,我国气象部门开展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20093月,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成立强天气预报中心,专职负责强对流天气业务预报和研究。如今,国家气象中心已搭建一套基于AI“3161”递进式强对流预报业务技术体系,实现整体把脉天气发展潜势、实时监测天气演变以及迅速开展预报预警与叫应,以递进式预报和精细化预警逐步缩小包围圈——

短期预报时段(0—72小时),由风清强对流适配人工智能模型支撑,可对雷暴、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进行强度分级输出,空间分辨率精细至3公里,提供逐12小时滚动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时段(0—12小时),深度神经网络实时咀嚼中尺度数值模式、风云卫星、多普勒雷达等多源数据,逐小时更新强对流落区和强度等级,指哪打哪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

临近预警时段(0—2小时),风雷人工智能模型以分钟级速度锁定新生风暴单体,自动生成分类强对流警报,并通过智警达多渠道秒级推送,实现监测、识别、预警的无缝衔接。

不仅要打通机制,还要升级平台。新一代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系统(SWAN3.0)实现短临业务全流程、全链条的平台支撑。通过集成双偏振雷达、X波段雷达、卫星、气象自动观测站等多源精细观测资料,研发了融合智能识别和深度学习技术的短时临近预报算法,在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实现共享和落地应用,成为基层气象台站防范应对强对流天气的必备工具之一。

风雷而生——开辟AI破解强对流预报新路径

2024年,中国气象局首个短时临近预报人工智能模型风雷横空出世,标志人工智能技术在临近预报领域得到深度应用。

作为中国气象局人工智能气象模型系列的首批成员,风雷使用我国累积7年的雷达资料,构建了一套数据算力平台全流程临近预报系统,不仅显著提高了公里尺度下02小时雷达回波的预报能力,较业务产品提升33%,更能在3分钟内生成未来02小时、逐6分钟的雷达回波产品,将强回波预报技巧提升25%

对流生消(对流风暴的形成和消亡)是短时临近预报中长期存在的难题。以前,我们只能线性外推预报对流的状态;如今,“风雷应用深度学习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物理模型和人工智能有机融合,在预报的准确性和细节丰富性上实现了突破。

风雷的突破并非孤例,更多前沿技术正在集结——

基于风雷的雷暴大风、冰雹适配产品即将上线;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的雨算子临近降水预报系统进入实测阶段;智风雷暴大风临近预报技术已在浙江省预报平台落地应用,实现精确到乡镇的雷暴大风客观预警指导,最大提前量突破70分钟;基于风云四号B星观测的高原强对流深度学习监测预警产品云眸,正在为西部地区的极端天气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近期,10分钟滚动更新、1公里分辨率的0—2小时降水产品即将上线,为局地新生降水、极端降水等预报提供客观支撑,风雷也将通过更密、更快的产品,及时抓住来得快、走得急的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将为短时临近预报带来更多突破与变革,短时临近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有望取得更好发展。(刘倩 张小雯)

智警达,短临天气预警协同的智慧大脑

当狂风暴雨深夜突袭,精准的预警信息可以跨越千里,瞬间直达目标终端,指导当地气象部门的预报预警工作——这就是智警达智能预警系统(以下简称为智警达系统)。

630日,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遭遇特大暴雨,24小时最大累计降雨量达225.7毫米。从晚上9点首条暴雨预警信息发出,到次日凌晨的连续山洪风险提醒,智警达7小时内向西峡县气象部门业务人员靶向推送11条预警信息,其中6点名双龙镇、二郎坪镇等高风险区域,发布山洪灾害专项报警提醒,验证了其风险在哪里,预警就到哪里的防控能力。

技术三级跳”——从模糊到精准 从网格到乡镇

智警达是什么?

它不是普通的天气预报模式,是国家气象中心打造的贯通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的扁平化短临天气预警协同系统。作为短临天气的智慧预警大脑智算风云,警讯必达是它的核心使命,其构建了智能预报→预警加工→全渠道送达的完整技术闭环。

2022年,国家气象中心关于打造全国客观预警信号指导产品的战略构想正式确立,研发团队深入基层,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很快实现首次技术突破。

20236月,5公里分辨率强对流预警产品在SWAN3.0平台上线,能智能预警四大类暴脾气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雷暴)。

20244月,系统再次升级,空间精度提升至1公里,预警更精细、更准确。

2025年,智能预警技术实现从“1公里网格行政区划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靶向到县,精度到镇的预警指导。

基于一县一策的工作理念,技术团队以全国各级气象部门预警信号发布标准为基础,基于乡镇级的行政区域智能分析技术,使系统实现5个方面的智能预警功能:极端强对流天气报警,灾害性天气的乡镇级分级分类预警信号发布建议,各地预警信号已发布情况,山洪隐患点报警,山洪地质灾害预警。

系统能够直接告诉基层预报员:建议A镇发暴雨橙色预警信号,B镇发暴雨黄色预警信号,C镇暂时安全……”“‘智警达就像辅助我们的行动指南,可以大幅提升决策效率!基层预报员评价。

预警信息飞入指尖”——大屏幕小终端

过去,短临天气预警产品往往在电脑平台里,智警达率先破局,让预警信息直接到基层业务员的手机里,实现向手机端发送预警信号指导消息。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联手腾讯团队展开合作,以企业微信为平台架构,基于国家级强对流短临预报技术,实现全国数字预警客观产品靶向送达。412日,第一条智警达数字预警通过企业微信送达指定手机,标志着中国短临预警协作正式迈入移动化时代

目前,系统已完成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的靶向服务试验,并成立首个强对流天气过程专班,一张覆盖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的无缝协同预警网络迅速织就。

成效如何?数字说话——

截至717日,全国共计1072名一线业务人员加入智警达短临预警服务系统;系统服务对象已覆盖国、省、市、县四级共356个气象部门;系统共靶向发布超过1.86万条预警信号指导信息;系统提醒灾害性天气1789次;系统发布山洪预警消息1907条。

智警达真正实现了对短临天气预警业务末梢的7×24小时智能守护。

三年磨一剑,智警达打破了国省市县之间的信息高墙,让预警协作扁平高效,让预警信息触手可及。尤其在分秒必争的防灾减灾一线,风雷人工智能模型预报和山洪地质隐患点预警等相关技术深度赋能,让预警的速度和效率大幅提升。

智算风云,警讯必达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千万条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短临天气预警的智能化时代才真正到来。系统研发牵头人关良说。(闫泓)

四级联动织就强对流监测预报天罗地网

国家气象中心聚焦强对流产品体系化、业务规范化、流程协同化、平台智能化,着力构建起一套面向强对流天气的 “3161” 递进式预报预警协同机制,当预判强对流天气达到一定标准时,将启动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服务工作专班(以下简称专班)。

“3161”递进式预报预警协同机制,是在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不同预报时效开展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旨在发挥机制优势,补齐技术短板,逐步缩小包围圈,提高精准度。即在展望时效(未来3-7天内)紧盯过程,对全国范围内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预报把握;在短期时效(未来1天内),预警全国重大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的时段和范围,并适时启动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服务工作专班;在短时时效(未来6-12小时内),警戒重点区域致灾性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和强度变化,指导相关省份开展本地强对流天气预警服务;临灾时效(未来1-2小时内),根据实况监测,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实时联动、力求精准预警局地强对流。

针对强对流天气,专班利用雷达、地面站等观测资料,开展短时临近、短期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强化国家级业务单位之间,以及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市县级气象台之间会商和观测预报服务联动。国家级气象部门自上而下开展人机结合智能提醒,指导地方气象部门发布强天气预警信号;省市县级气象部门自下而上及时反馈共享临灾预警服务情况和灾情信息,构建技术下行、服务协同多级联动机制。

2025年上半年,气象部门7次组建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服务工作专班,上下协同、高效应对强对流天气。在“4·11”福建强风雹、“5·2”黄淮区域性雷暴大风等预报服务过程中,气象部门短临预报精准把握局地极端强对流天气的动态;在6·26江淮龙卷和7·2东北龙卷过程专班期间,国家级预报员首次赶赴一线参与捕龙行动,国省协同构筑龙卷监测天罗地网,为准确预报龙卷提供有力保障。

尽管强对流天气的精准预警仍是横亘在气象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但新时代气象人必将以百分之百的科研热忱与责任担当,推动科技研发突破创新,深化流程机制的改革完善,提升强对流预报预警精准度,为守护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注入坚实气象智慧。(闫泓 曹艳察)

(责任编辑:曹锐怡)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