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看台丨天气“算”钱——金融气象服务里的民生密码与科技内核
日期:2025-07-11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

编者按:巨灾保险中“降水量值触发赔付”的精准算法,农业保险里“分作物分灾种”的风险图谱,“气候贷”中对新能源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数据正从防灾减灾的工具拓展为风险管理的坐标。

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金融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锚定目标,创新发展金融气象服务体系。天气如何影响你我的钱袋子?气象服务如何助力绿色转型?本期科普看台,一起解锁金融气象这一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

专家顾问: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孙擎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思齐

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财政部首届可持续披露准则咨询专家 吴焕萍

一文读懂什么是金融气象服务

金融气象是围绕金融机构管控自身风险,或针对金融机构服务农业、能源、交通、电力、旅游等气象敏感型行业趋利避害的需求,开展表征经济实体风险敞口(风险敞口:未加保护的风险)的金融气象指数、天气衍生品以及气象风险评估预估、气象风险管理等领域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简单说,就是为服务金融领域开展的相关气象科研业务活动,其定义范围大于气候金融。

而气候金融(Climate Finance)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出的概念,指用于支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财政资源和工具。它是一种创新金融模式,旨在利用多渠道资金来源和多样化金融工具来促进全球低碳发展,并增强人类和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例如投入到清洁能源领域的资金。

在我国,相比气象服务农业、交通、旅游、电力等行业,金融气象服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气象能够影响保险业、银行业、证券期货业等金融行业。金融气象不仅是简单的气象信息服务,而是将气象因素作为定价、评估、管理和决策的变量,嵌入到金融产品和工具中。气象部门能为金融机构提供天气实况监测、预报预警、气候预测、灾害风险评估等服务,并联合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开发保险产品、天气衍生品等,提供个性化的金融规划和咨询服务,以对冲气象风险。

我国已初步构建以农业保险为主的气象指数保险体系,研发涵盖粮油、果蔬、花卉、畜牧、水产、经济作物等六大类百余种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台风、暴雨等气象巨灾保险指数产品,推动巨灾保险制度落地实施,并开展相应的风险减量服务,逐渐形成由政府主导,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和保险公司等多家单位参与的局面。

在银行业方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农业、能源等高天气敏感行业贷款违约风险上升,另外,在企业减排背景下,碳定价机制与政策收紧不仅导致高碳行业资产搁浅,还造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推动技术更替、产业升级等所付出的成本增加,从而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导致信贷违约风险上升,进而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和资产安全。

气候变化还会造成股票、债券、期货、基金、汇票、天气衍生品等收益波动。我国已逐步开展天气衍生品探索研究工作。例如,2022年,大连商品交易所与中央气象台推出升级优化后的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202411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郑州商品交易所气温指数”“中央气象台广期所光伏气象指数等指数也陆续发布。2023年以来,广东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衍生品、湖北茶叶寒潮指数保险+衍生品、广东售电企业寒潮指数衍生品、北京果树寒潮指数保险+衍生品、河南主粮作物冻灾指数保险+衍生品、黑龙江玉米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衍生品等多个挂钩温度指数的应用试点落地,开创了温度指数衍生品在实体产业中应用的先河。

此外,今年3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复旦大学、上海期货交易所等5家单位共同编制发布长三角气温指数(系列),该指数是一套面向金融应用场景的指数,包含长三角气温和制冷、制热等6条指数,这些指数与能源、电力、农业、旅游、健康、保险等气象敏感型行业的风险敞口紧密相连,为未来天气衍生品的研发和上市提供了坚实基础,能为气候敏感型行业提供对冲风险的有力工具。

针对金融行业的气象风险转移和对冲,中国气象局金融气象重点创新团队依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并升级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初步实现其业务化运行,未来将与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开展广泛合作和应用。该平台按照农业、能源、电力和交通等气象敏感型行业分类,已上线71种由基本气象要素及其衍生产品构成的、体现不同气象风险敞口的指数,指数数据覆盖中国大陆境内的主要区域,农业类指数还包括全球重点粮食产区的数据;并打造金融服务专区,涵盖保险证明”“气候贷”“风险减量”“巨灾保险”“ESG(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披露等模块。该平台可助力保险、投行、期货公司等开展风险转移、风险减量、保险+期货、投资等服务工作。

金融气象指数可以作为一把客观的标尺,不仅可以衡量金融机构及经济实体面临的可能气象风险或机遇,还对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及震荡具有指示意义及预警作用。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的推出,将积极促进金融气象服务发展,推动气象数据要素赋能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康发展。(孙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天气如何影响真金白银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双碳目标推进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愈发凸显。气候带来哪些新的金融机遇和挑战?又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经济价值?

气候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并非单一维度,主要通过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两条路径传导。

物理风险(Physical Risk)中,台风、洪水、干旱以及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实体资产造成损失,导致企业停产、供应链中断。海平面上升侵蚀沿海地产价值,长期干旱降低农业产出和水电效率,热浪推高制冷能耗并降低户外劳动效率。这些因素持续削弱企业营利能力和资产估值。重大气候灾害往往引发相关行业(如保险、再保险、农业、能源、旅游)市场剧烈波动,甚至引发局部流动性危机。

转型风险(Transition Risk)中,在我国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高碳企业运营成本会提高,清洁能源技术(光伏、风电、储能)成本快速下降,对传统能源(煤电、油气)市场产生影响。这会导致高碳排、高物理风险敞口的资产面临贬值压力,而绿色低碳资产获得溢价收益。

最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可以显著抑制金融企业的发展,气象条件对我国金融保险业GDP的影响近8%。以上风险促使气候贷、气候保险、天气衍生品等产品迎来新机遇。银行需评估贷款客户面临的气候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例如,近年来国家气候中心与交通银行(香港)、天津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对其贷款标的物面临的未来气候物理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与中华财险联合研发气候保险指数产品;联合农业农村与气象部门、保险机构、高校等国内多家单位,应用AI技术联合攻关我国粮食作物生产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识别、转移和应对等关键技术难题。

除了金融产品创新,上市公司披露气候脆弱性也成为一种趋势,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满足监管要求与市场规范。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框架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标准(IFRS S1/S2),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交易所采纳。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监管机构对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要求日益严格,强制或鼓励披露气候风险(包括脆弱性)已是未来趋势。

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气候脆弱性评估的核心在于识别企业在资产、供应链、运营风险、商业模式及市场等方面多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评估其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从而判断企业的长期价值和经营韧性。

助力企业品牌信任度提升和宣传。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的环境责任要求不断提高,积极披露和管理气候风险(包括脆弱性)被视为负责任的表现,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声誉。同时,评估脆弱性的过程也是识别气候相关机遇的过程。

此外,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延伸到碳汇领域。气候变化通过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野火、洪涝)和长期特征变化(如升温、海洋酸化),直接影响森林、农田及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增加碳汇监测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引发碳信用价值波动及交易隐患,进而驱动市场机制创新(如碳汇保险、气候衍生品)、政策规则革新以及监测预警等技术的应用普及,并推动碳汇项目向高适应性生态领域战略转移,影响全球碳交易与投资方向。(张思齐,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 吴焕萍,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天气风险下如何守好钱袋子

如今,天气已不只是出行的影响因素,它还时常搅动商品市场,关乎百姓的钱袋子。从粮食收成到车辆安全,从旅行计划到工厂运转,都可能因一场风雨而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农产品价格波动、个人财产损失或企业经营中断等情况。

保险作为天气风险的财务缓冲垫,是转移天气风险的主要工具,但其赔付高度依赖合同中的气象触发条件。理解气象风险与保险条款和风险管理服务的关联,并利用天气影响下的风险减量服务,才能更好守护钱袋子

对农业来说,传统保险通常需要实地查勘确认灾害损失程度,其中,气象数据是辅助证据。如果购买气象指数保险,当保险合同约定的气象站监测到的数据达到或超过预设标准时,无论实际地块是否受灾、受灾程度如何,都会自动触发赔付。

就车辆保险而言,保单内会明确指出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对应的降水标准。非人为故意涉水行驶造成的车辆损失,车辆涉水行驶过程中熄火后未二次启动或符合商业险条款均可赔付。

当游客出行时遇到因天气导致的航班延误或取消,可能需要提供机场或气象部门出具的天气证明进行赔付。

听天由命的天气变量,正通过保险的精确定义和日益完善的气象风险减量服务,降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花点时间关注预报预警信息、读懂保单,在灾害天气来临前提早行动,才能在风雨来袭时,最大程度减少经济损失。

今年,中国气象局启动主要粮食作物全链条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程,锚定灾害在哪、程度多大、影响多久,推动实现从灾害应对向风险预判转变。创新之举已多点开花。

河南省气象局与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座谈推进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双方提出将强化数据信息共享,推动技术应用;建立全链条风险管理机制;深化科研合作,推动产品/费率与气象数据融合创新。

在辽宁营口,气象部门自2023年起就积极和人保财险、中国大地保险开展业务对接,并与七部门确立保险风险减量服务合作框架。通过气象服务保险补贴机制,针对20246月区域性干旱,气象部门应中国大地保险之托,精准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成功保障8万亩承保农田,使保险赔付率降低32%,开创灾前干预风险对冲损失控制的新型服务范式。

河北巨鹿金银花、鲜食杏、高油酸花生等三种特色农作物气象指数保险清晰可查,实时温度、连阴雨等关键气象指标提供全方位气象数据支撑。由河北省服务中心研发的河北省保险气象服务系统巨鹿专区上线后,用户可以直接浏览气象数据、保险赔偿及保险产品信息,还能自动提取气象指数保险触发告知书。

为应对强降水带来的不利影响,广东省中山市气象局在全省首推气象+车险模式,气象部门提前一小时将暴雨、台风等预警信息通知受影响车主和市民。通过靶向预警模式,受灾车辆数量减少15%,保险公司降低12%的理赔成本。(李悦)

国际视野: 金融气象的他山之石

芝商所天气衍生品

1997年,世界上第一笔天气期货以场外交易(简称OTC,即买卖双方直接协商,在交易所之外达成个性化协议)形式达成交易。随着交易量和交易额的迅速提升,市场参与者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动性,推动天气衍生品向标准化合约方向发展。

1999年,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开发并上市了天气期货合约,正式将天气衍生品引入场内交易。该类合约以城市或地区的月度/季度平均温度与历史基准值的偏离度数为结算指标,已成为美国能源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CME目前已推出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多个城市的天气衍生品合约,天气指标包括温度、飓风、霜冻、降雨、降雪等,核心合约类型为制热日指数(HDD)与制冷日指数(CDD)期货和期权合约以及累积平均温度指数(CAT)合约。合约参与者主要包括能源公司、农户,以及旅游业等天气敏感行业,他们可以通过买卖天气期货锁定未来现金流,减缓因极端天气带来的收益波动,从而有效转移天气风险。

欧盟商业银行气候风险披露

欧盟银行业监管机构在2021年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试点,相关工作由欧洲银行管理局(EBA)主导,样本银行占欧盟银行业总资产的50%,工作重点为从气候角度识别和量化风险敞口,特别是转型风险(政策调整、技术变革导致的资产价值波动),并深入了解银行开展的绿色评估工作。试点结果表明,需更多披露转型战略和温室气体(GHG)排放信息,以便银行和监管机构能更准确评估气候风险。

欧盟委员会于2023年要求监管机构对金融业应对气候相关风险能力以及在压力情景下为欧洲绿色转型提供融资能力进行系统分析。2024年,欧盟金融监管机构公布“Fit-For-55”气候情景分析结果,这项测试考察了金融机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适应能力。测试表明,仅考虑转型风险不足以威胁金融稳定;然而,一旦叠加不利的宏观经济因素,可能会给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并扰乱绿色转型进程。因此,监管机构呼吁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措施,为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并要求金融机构全面、及时地将气候风险纳入其风险管理框架。(参考:CMEGroup、EuropeanBankingAuthority,闫辰宇、刘丹整理)

(责任编辑:曹锐怡)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